剛過完農曆7月,往前眺望,馬上要迎向西洋鬼節-萬聖節,說到此,在餐桌上不免叨絮起從幼兒園到大學,每年歲末年終,無論萬聖節或聖誕節,學校和孩子總是要熱熱鬧鬧的準備過節,採買、布置、裝扮、設計活動等忙乎乎的,不可諱言,認識和體驗異國文化是和國際連結的途徑之ㄧ,融入教育或教學當然無可厚非,只是,從幼兒園到大專院校全面氾濫式的過西洋節日,不禁讓我懷疑我們台灣人是帶著何等深沉的自卑心態與世界接軌,談鬼,台灣的鬼故事三天三夜也話說不完,鬼的形式樣貌從人形到動物靈體幻化,可謂多采多姿,時空的穿越更可跨越累世累代,人鬼的恩怨交纏劇情精采入勝,教化上,所有的鬼故事永遠不會忘記提點天理昭彰,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的勸善義理。但是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,我們鮮少能坦蕩的說台灣鬼,擔心被貼上迷信鬼神怪誕的標籤,難道談外國鬼就比較科學時尚?令人不解的是:我們這些大人們看待萬聖節與農曆鬼月的心態之大不同,歡天喜地的迎接西洋鬼,是外國鬼比較可愛?還是比較友善?好騙?靜肅晦氣的渡鬼月,台灣鬼就會腹黑害人?難搞?記仇?或許,好兄弟也期待我們歡愉的迎接他們呢!
Rich問起林投姐的故事,何以生氣變成厲鬼索命,聽我糊弄一陣後,他說:「我以為她是因為被誤認成鳳梨姐才暴怒的。」唉!林投果實真的很像鳳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